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举办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专项实施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司局负责人刘登峰介绍,传染病专项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
在艾滋病方面,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7天以内;综合强化干预技术方案使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减少62%;基于国产药物优化一线治疗方案使治疗费用降低79%。在乙肝方面,优化疫苗免疫接种策略,提高母婴阻断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优化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方案,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在结核病方面,产出一系列诊断试剂,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时间由4周~8周缩短至6小时以内。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十二五”期间,专项结合防控实践全面部署研发任务,阶段目标顺利实现,获得国家级奖项19项。通过“治疗性预防”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通过抗病毒治疗增强患者生存率,将原来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发展乙肝新型疫苗,在覆盖1200万人口的示范区感染率从2009年的6.93%降至4.57%;确认肝癌的早期预警和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使筛查诊断符合率提高10%;研发结核病临床治疗“超短程”和“高剂量”方案,疗程从8个月缩短到5个月,提前5年实现联合国结核病千年发展目标;建立覆盖300种以上已知病原体的筛查技术体系及发展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建立未知病原发现技术体系;建立由12个核心检测实验室、91个省市级重点检测实验室及800多家哨点临床机构实验室组建的症候群多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为保障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重点人群中通过“治疗性预防”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通过抗病毒治疗显著增强患者生存率,将原来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
发展乙肝新型和新剂型疫苗,为进一步提高乙肝免疫预防的效果,降低HBV新感染率/发病率提供了有力手段。以提高HBsAg清除率实现慢性乙肝“临床治愈”为目标的治疗新技术和新策略研究得到大力推进。确认肝癌的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方面的重要诊断标志物,使肝癌的筛查诊断符合率提高10%。
研发结核病临床治疗“超短程”和“高剂量”方案,疗程从8个月缩短到5个月,痰菌阴转率、死亡率大幅降低,达到全球先进水平,提前5年实现联合国结核病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覆盖300种以上已知病原体的筛查技术体系及发展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建立未知病原发现技术体系。建立了由12个核心检测实验室、91个省市级重点检测实验室及800多家哨点临床机构实验室组建的症候群多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分析和初步掌握了代表地区主要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一、研究成果“血站核酸筛查”发挥显著作用并成为国家政策
自主研制了符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的HIV、HBV、HCV等相关检测试剂10项,检测窗口期从21天缩短到11天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血站系统启动了艾滋病核酸筛查试点,截至2015年底在151家血站和2027万例献血源筛查中证实有效,发现并排除了众多窗口期感染标本。血站核酸筛查已于2015年2月成为国家政策,有效提升我国血液安全度,降低了临床用血风险。
二、研发一大批广谱、敏感的检测技术与诊断技术
建立了诊断试剂创新联盟,目前共有154项新型诊断试剂已经获得生产许可,7项口岸行业标准,10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0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获得批准。能够在72小时内诊断出肺炎等五大症候群约300个病原体,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lypican-3(GPC3)肝癌诊断试剂盒(病理)获得国家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肝癌诊断准确率已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
三、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网络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网络体系”,应急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由12个核心检测实验室、91个省市级重点检测实验室及800多家哨点临床机构实验室组建的症候群多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短时间内完成埃博拉诊断试剂研发并应用于西非实战,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已在非洲进入II期临床试验,援非生物安全实验室已正常运行,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