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50项临床诊疗课题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了“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推动解决临床诊疗难题,提高疾病诊疗水平,惠及患者。 专项实施八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9亿元,申报课题4700多项,140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支持。目前,“首都特色”专项已有600余项课题通过验收,形成近5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300余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包括心脑血管、肿瘤、免疫、眼科等疾病领域。共获得专利60多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 例如阜外医院科研团队已经成功为200余位平均年龄在80岁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微创置换手术,成功率高达98%。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通过1100例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总结出中国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特点,建立了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人小眼球/无眼球眼眶发育的个体化干预治疗模式及治疗标准化临床路径,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安全、有效的治疗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脑电生物反馈干预方法,并且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癫痫儿童的多维度认知功能评估方法,有效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据悉,市科委已建立起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并通过推出“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汇编集、举办“首都特色·创新驱动临床研究”论坛、开展“首都特色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专项发展,切实促进首都临床研究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专项亮点 “维纳斯”“西施”治疗心脏病 “没有这个专项,就没有今天的成绩。”“首都特色”专项支持的阜外医院教授吴永健感慨地说。 1999年,吴永健从德国学成归来,一心希望能够进行临床创新研究,但苦于没有这样的科研支撑平台,整整十年没有临床项目可做。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给了吴永健机会,他的项目——“使用 Venus MedTech人工心脏介入瓣膜实施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支持。 在心脏中,瓣膜一开一合,保障血液循环顺畅。一旦瓣膜损坏,人的心脏功能立刻就会受到影响,称为瓣膜性心脏病。在我国,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高,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传统情况下,治疗该病需要开刀,将旧的瓣膜换成新的。 吴永健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治疗方式。不开刀,只在患者腿上开一个5毫米的微创切口,通过伸进去的导管完成瓣膜置换。说起来简单,真正实施面临很多难关,“一旦出问题病人的生命会止步手术台。所以每一台手术都很紧张。” 吴永健说。 该项目创新性地采取“压缩”的方式,把瓣膜压得很细很细,装入导管中,输送到心脏既定位置后,把导管一撤,瓣膜就撑起来了。中国老年人较国外老年人体质更为虚弱、钙化严重,在专项的支持下,阜外医院科研团队还创立了一套适合我国人群规范的患者术前评估体系和手术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我国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救治水平。 目前阜外医院科研团队已经成功为200余位平均年龄在80岁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微创置换手术,成功率高达98%。“一代瓣膜取名‘维纳斯’,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完美,去努力追求完美!”吴永健说。 经过科研团队的反复研究,国产原创二代瓣膜也将问世,它的名字准备叫“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