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产业规模落后日韩 古方我们为何用不好
六味地黄丸、逍遥丸、藿香正气丸……这些耳熟能详的中药我们并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都是“经方”,是中国古代医家经过近两千年的临床检验得来的经典名方。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经方热潮,日本以经方为基础开发出的200多种现代制剂行销世界,在韩国、欧美及澳洲,经方也备受关注。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经方制剂却发展滞后,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很多中医,尤其是年轻中医不会用、不敢用经方;不少中医院经方的使用比例也仅为20%—30%。本是我国古代智慧结晶的经方为何会遭遇“外热内冷”?怎样才能让它们再现活力?为此,《生命时报》邀请多位中医界专家共同探讨和思考。
“千古名方”用的越来越少
“按照目前中医学界比较普遍的说法,经方主要是指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后来,也把一些组方巧妙、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剂称为‘经方’。”云南中医学院王志红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自汉唐以来,中医方剂一共有61739方,但最基本、最有效的基础方还是经方。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经常把经方作为母方,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因此,有人说,如果把中医看作一棵参天古树,经方就是根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方就开始面临临床应用不断萎缩、服务范围日渐狭窄等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说。
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型中医院的经方使用比例仅为20%—30%。“我在临床上很少用经方,甚至连20%都不到,只有不得已才会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教授常章富说,现代人的疾病和古人不太一样,用一个方子治很多病,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以经方为基础,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减药方,组成新的方子,这样的情况很多。”
在药店,也不难看出经方受到了冷落。一位上海中医说,在中药房,常常能见到由桑叶、菊花、连翘、金银花等十多味药组成的方子,却很难见到一张地道的经方,甚至连桂枝、柴胡、石膏、大黄等,都不太容易买到。而在高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课时也由建国初期的二三百学时,压缩到了目前的50—70学时不等,还有不少学校将它纳入非必修课程之列。
老百姓对经方也知之甚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人,大多数表示不清楚,接近一半的人“从来没听说过经方”。
正当经方在国内受到冷落的时候,国外却十分重视经方研究,甚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经方热”。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说,日本将许多经方制剂纳入了医疗保险,其临床及药理研究也深入细致。以经方为基础的日本汉方,开发出了上百种现代制剂行销世界,汉方化妆品、保健品更是受到热捧。有数据显示,日本汉方制剂目前已经占据了80%的国际市场,韩国占10%,中国的份额却仅占3%,其中大半还是廉价出口的原料药材。“不仅如此,还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企在海外抢先提交了专利申请,中医药的市场化、产业化受到重大挑战。”一位业内人士说。在欧美以及澳洲等地,经方也同样受到高度关注。
中医精粹缘何被冷落
经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年来,却没有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得到弘扬发展,甚至很多老百姓都没有听说过,出现了“国内冷国外火”的现象,这在几位专家看来,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
首先,应用经方对施治者的水平要求较高,很多中医不够自信,不敢用经方。经方的特点是药味精当、配伍严谨、疗效确切。在王庆国看来,现在这些反而成了导致经方受到冷落的“缺点”。药味精当意味着用药少,利润更薄;配伍严谨则表明一旦不熟练,配伍掌握不好,就可能良药变毒药。再加上现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许多医生怕用不好产生不良反应导致医疗纠纷,索性不用了。“现在中医界存在自信不足的现象,一些医生盲目崇拜西医,辨证论治水平下降,辨证不准,所以不敢大胆地使用经方。”王志红说,还有一些中医受西医理论的影响,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的临床用药,难免会偏离辨证论治的精神,使用经方的几率减少。
其次,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中国传统医学技术的传授比较保守,经方在严格的家传和师承制度下,不仅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而且各家的应用经验不断失传。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教授指出,经方在国内并非不火,“国内科班出身的中医,很多都会用经方加减来组方。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老百姓并不了解经方。”
第三,高校教育不足导致后备人才欠缺。王庆国感叹,现在学校一般不开设专门的经方理论学习和应用课程,学生很难对其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因此在临床中不会用、不敢用经方。而从事经典教学的一些老师也长期脱离临床,讲解过于理论教条化,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经方的兴趣。
第四,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西医的支持力度更大,人们看病多数会首选西医。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由于成分复杂,研究难度大,所以市场开发比较缓慢。”王志红告诉记者,在这种大环境下,经方的发展与传承自然也受限。
此外,也有专家认为,经方用药少而精,少的仅两三味,多数是七八味,对患者来说更加经济实惠。可是,有个别医院和医生,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愿意开经方。
要将经方发展为文化商品
目前我国经方产业的现状,亦如中医在我国的境遇一样,在西医冲击和自身发展受限的双重困难下,很多人不太“信任”中医,这是很多专家不愿看到的情景。“如果熟悉经方就会明白,经方在古代所治的病,多是今天的常见病。古今疾病谱虽然有所改变,但只要灵活运用经方,完全可以适应现今的健康需求。”王庆国介绍。也就是说,古代经方在今天仍有很大魅力,如何能古为今用,将经方和中医的精髓传承发扬,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对于经方使用减少的现状,王志红提出,国内中医大多会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临床经验灵活加减用药,很少死板地套用经方。但经方辨证论治的精髓不能丢,这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经方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在这方面,邻国日本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尽管西医在日本的发展也大行其道,但日本人还是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感。日本人更愿意选择中药,日本几大著名制药商,都将开发中成药、中草药作为重点,把现代制药设备和技术应用到汉方药的制备上,通过技术创新,将经方开发成更加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产品。此外,日本对汉方药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包括产品研发保护和市场保护,都值得借鉴。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已抢注了张仲景210个经方专利。
对此,温建民表示,日本不但将中医推广作为一种文化,还将其变成商品在全球销售。如此一来,中药的价值成倍提高,知晓度也越来越高。这种推广,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经方不但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一批真正了解中医文化、善于经营、懂得营销和推广的优秀企业家,来把经方做成一种文化在全世界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