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腿痛走走停停,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
一年多前,72岁的李大伯发现自己双腿发凉,每次外出走50来米,腿就会疼痛,需要休息一会后才能缓解。一开始他认为自己有关节炎,就经常到卫生院去开一点膏药回家贴,可是症状并没有缓解,反而慢慢加重了。以前能走50米左右,后来只能走20来米就需要休息,晚上躺在床上都感觉疼痛。一个月前,他感觉自己右脚的脚趾部位剧痛难忍,随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李大伯患有双下肢动脉硬化,这正是导致李大伯双下肢发凉及疼痛的原因,而他右脚的大脚趾和二脚趾已经因缺血发黑坏死,不得不接受了截趾手术。手术后,为了进一步治疗,李大伯来到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准备接受血管搭桥手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动脉硬化导致的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突起于动脉管腔,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使动脉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使患肢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则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进展,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后期,动脉甚至可能闭塞,这时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极度缺血状态,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的疼痛,称“静息痛”,尤以夜间症状严重,故此种病人常因剧痛而彻夜不能入睡,造成巨大痛苦。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最后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最后不得不截趾或截肢。
与心梗、脑梗一样,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都是发生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下肢动脉硬化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另外,由于冬季气候寒冷,血管收缩,因此,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冬季时症状往往更明显。建议中老年人要戒烟,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基础病,一旦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应及早到有血管外科专科的医院就诊,一般通过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就可确诊是否患有下肢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狭窄的早期可通过抗凝、祛聚或扩血管药物治疗,促进血液流动,纠正组织缺血,从而缓解病情。如果出现“静息痛”或患肢缺血坏死的情况,则往往需要通过“介入”或“搭桥”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