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颈肩腰腿痛,打通督脉是关键
据流行病学调查,约80%的人经受过或轻或重的颈肩腰腿痛困扰,严重者可能影响工作和日常起居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肩腰腿痛的发病率进一步上升,而且有低龄化趋势。因此,对于颈肩腰腿痛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督脉是什么?脊柱来回答 “打通督脉”,这不是神奇的传说,在古代,无论是医生、养生家、还是武术家,甚至普通百姓,都重视督脉保健。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在古代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名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督脉是什么?则需要翻译了。 据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张建斌介绍,《黄帝内经》中,用来描述督脉的常用语言有“循脊”“贯脊”“夹脊”等,它直白地告诉我们,早期的督脉,就是脊柱。督脉与脊柱关系密切,就是一回事:脊柱即是督脉,督脉即是脊柱。所以,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督脉疾病的时候,也是“脊强反折”,即是脊柱疼痛、活动不灵便。 隋唐初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也发现了对督脉记载——就是对脊柱(包括颈项部、背腰部和尾骶部)每一个椎体以及椎体之间的描述。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最初形成督脉概念的时候,就是对整个脊柱的认识和描述。 督脉即是脊柱,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督脉有28个穴位。这28个穴位的发现,主要依靠一种特殊的脊柱触诊方法——“脊椎法”。“脊椎法”主要是对脊柱每一个椎体以及两侧边缘的仔细触摸。有意思的是,古人最初是用“一椎”“二椎”“三椎”等来命名督脉穴位的,现在还保留有“十七椎”“二十一椎”等名称。可见古代医生对于脊柱以及椎体的排列,通过仔细触摸,是了然于胸的。“脊椎法”的详细操作过程,在现存《黄帝内经》中还有记载。当代临床也成功地复制了这一方法,这一古代脊柱触诊的方法,依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脊柱分五段,督脉连上下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通常把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功能。如颈段比较长,活动度比较大;胸段连着肋骨,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胸腔,容纳和保护内脏;腰段比较短厚固定,能够支撑身体的重量并把力传到下肢。 张建斌说,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脊柱还可以进一步精细区分,即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通常说颈椎病,就是指颈段7个椎骨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出了问题,通过徒手触诊检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精确确定病变的椎骨和椎间关节。但是仅仅做到这样还不够,颈椎还影响到了病人的两侧肩胛骨和胸椎;或者因果关系刚好相反,是由于两侧肩胛骨或者胸椎的问题,“拖累”了颈椎;或者在长期的病症过程中,颈椎和肩胛骨、胸椎互为因果。这就是需要借助“督脉”的智慧,从胸椎、甚至腰椎上加强诊查;有时候,颈椎上的疾病,也需要从胸椎、甚至腰椎上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脊柱下段的不稳定、偏曲侧弯等,可以造成上部脊椎的问题。临床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病程日久后会出现偏头痛、颈部肌肉酸痛等。也就是说,颈椎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胸椎和(或)腰椎等。张建斌说,一例颈性眩晕的28岁年轻女性患者,眩晕间断性持续发作三年多,复发加重半年。他循着督脉检查其胸椎和腰椎,发现患者有比较明显的侧弯,并找到较多阳性反应点,分析反应点的分布,认为是导致颈椎病的原因。然后针对督脉上下调治,症状很快就消失,患者很快重返工作岗位。 治疗颈肩腰腿痛,通督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以下的经历:一觉醒来脖子疼痛不能动了,搬东西时突然腰部不敢动了;一次长时间乘车后出现腰臀部疼痛,等等。据统计,超过8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等病史。 张建斌说,确实,颈肩腰腿痛是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已可高达正常人群的一半多,而且其发病年龄也由中老年逐渐向青少年人群发展,呈低龄化趋势发病。我还曾经接诊过一位1岁半的“落枕”儿童。 得了颈肩腰腿痛以后,有的人无所谓,继续久坐久站,或者过劳、过逸,导致筋骨进一步受损;有的人过分恐慌,整日愁眉苦脸,坐卧不宁。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当的。 正确对待颈肩腰腿痛的认知观是,首先要重视它,并请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确定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等,然后进行必要干预或者治疗。
临床发现,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往往与平时坐、站、卧等姿势不正确有关系,或者存在久坐久站、不恰当用力等,甚至有一些患者是因为锻炼时用力不当或者姿势失当造成的。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脊柱不正。脊柱除了有支撑我们身体体重的作用外,还有传导力和分解力的作用。 张建斌说,不正确的姿势,都可以导致某一部分肌肉、韧带持续特别紧张,而另一部分肌肉、韧带可能处于代偿性兴奋。一个持续持久的不正确姿势,可以导致脊柱某些区段出现肌肉紧张、组织劳损,甚至出现“筋出槽”“椎体不稳定”“小关节紊乱”等病理状态,出现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等,从而出现颈肩腰腿疼痛,甚至其他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慢性劳损是病根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有时候外伤也是加重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颈椎病患者多表现为颈肩部酸痛,有时可放射到头枕部和上肢,或一侧肩背部有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有的患者还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伴有头晕,感觉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严重的可表现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两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胀、发干、耳鸣、耳中背气、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腰腿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放射到下肢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也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腰椎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 白领一族发病率居高不下 颈椎病、腰椎病病人越来越年轻,主要和现在年轻人长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等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许多年轻人上班盯着电脑几小时不动,下班回家后又低头玩手机,长期的同一个姿势对颈肩腰腿形成不良刺激。 有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9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椎疾病;而在40岁以上人群中,有40%的人脊椎不健康。同时,另一个统计发现,我国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0%,主要与学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锻炼有关。由此可见,预防颈椎、腰椎病是全社会的大事,要从孩子抓起。 门诊调查显示,因颈肩腰腿痛就诊的年轻人中,银行工作人员、教师、从事行政工作的占有相当比例。这些人群一个共岂特点就是不喜欢运动,喜欢窝在沙发上利用无线上网、看电视或窝在床上看书、玩手机,这种反弓的姿势会导致颈椎退行性改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习惯以放松的状态站立或坐卧。最常见的有弓腰、驼背、跷二郎腿等。如此姿势时间久了,会改变脊椎的正常弯曲度,从而导致颈椎病、颈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变的发生。 同一坐姿最好不超两小时 阮志忠说,同一个姿势的保持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小时,之后应该配合适当的颈部、腰部舒展活动,其运动时间可长可短,但必须长期坚持形成习惯。预防腰腿痛应避免坐卧湿地,若涉水、淋雨或身劳出汗后即应换衣擦身,暑天湿热郁蒸时应避免夜宿室外或贪冷喜水,勿勉强负重物,不作没有准备动作的暴力运动。腰腿痛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腰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 此外,还需注意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缓解腰背肌肉疲劳。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腰部损伤。 腰腿痛患者提重物时不要直接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另外,患者还应注重饮食均衡,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宜高,脂肪、胆固醇宜低,防止肥胖,戒烟控酒。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不宜久坐久站,剧烈体力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卧床休息,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避寒保暖,尤其是腰部、膝关节及肢体其他关节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