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疫苗研制再获突破进展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肆虐牵动全球神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止到12月17日,确诊或疑感染埃博拉病毒人数已达18603人,其中6915人死亡,病死率约37%。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二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致命的病原体,致死率分别高达88%和90%,研发安全有效的病毒疫苗迫在眉睫。 早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疫苗研究中心已经研发出有效DNA疫苗。该类疫苗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效保护率达100%,在美国健康成人中进行的I期临床试验也显示出良好安全性与免疫原性。但此类疫苗是否在非洲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仍然未知,来自乌干达的Kibuuka等首次对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疫苗在非洲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于本月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试验对两种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评估:埃博拉病毒疫苗和马尔堡病毒疫苗,此两种病毒疫苗均是以黑猩猩3型腺病毒为载体的DNA疫苗。其中,埃博拉病毒疫苗包括编码扎伊尔糖蛋白的DNA和编码苏丹糖蛋白的DNA,马尔堡病毒疫苗则是编码马尔堡病毒糖蛋白的DNA。 试验遵循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在108名健康的乌干达成年人身上进行。实验人员将受试者分为3组:埃博拉疫苗注射组、马尔堡病毒疫苗注射组和两种疫苗共同注射组。受试者在第0、4周、8周接受3次疫苗注射,通过评估注射后局部、全身反应及毒副作用来判定免疫原性与安全性。 结果显示,单独注射或共同注射两种疫苗时,受试者对疫苗都有很好的耐受性。两种疫苗均可诱发出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并且免疫应答在单独注射组和共同注射组间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者称,前期研发的疫苗在不同人种间的免疫原性往往不同,而该项临床试验结果在美国和乌干达人种间显示出相似的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由于非洲仍是感染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的高风险地区,该项临床试验结果显得格外重要。这些临床数据也将有助于更有效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加速研发。 来自牛津大学临床疫苗和热带医学中心的Sridhar评论道:“Kibuuka等在非洲进行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和马尔堡病毒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为成功研发病毒疫苗带来了希望。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人种间,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无差异,这为此种以3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病毒疫苗开发注入了强心剂。” Sridhar建议道:“接受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产生免疫反应的比例还不够高(单独注射组为57%,共同注射组为47%),是否需提高剂量、增设多个剂量进行疫苗注射等以提高免疫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下降迅速,接种疫苗后44周内抗体滴度基本回落基线水平。以腺病毒为载体的疫苗是否可持续诱导免疫反应、丝状病毒疫苗是否只能在疫情爆发时用作控制疫情及疫苗在接种后多久可对接种者产生保护作用等都需明确。” 不过,Sridhar对该项临床试验结果充满信心:“Kibuuka等的研究向成功研制非洲丝状病毒疫苗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