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医疗技术自主创新步入“快车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医疗技术能力提升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通过一手抓医疗质量管理,一手抓专科能力建设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我国从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名,短短一年间上升了12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医疗质量水平、医疗技术能力在近几年得到了双提升,医疗质量水平方面用“四升一降”来概括体现我国医疗质量的提升:“四升”包括医疗资源供给的提升以及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在重点专科领域、专病领域和专业技术领域当中质量的提升,还包括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一降”,无论是在专科层面还是在专病层面,住院死亡率在持续下降。所以这样的一个“四升一降”不仅体现了整体的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不同的专科病种层面大家都能够感受到质量水平的提升。
我国在专科能力建设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方面,突出的体现在3方面:
专科服务能力建设促进 医疗质量的持续进步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全国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代表我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在学科带头人带领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相关专科临床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重症医学专业。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全国48家医院的重症医学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对重症医学专业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我国重症医学通过专科能力建设,新技术新业务达到381项,申请专利达到225项。我国重症医学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为2.22%,而国际上的报道是在0.7%—15.9%的水平区间,我们处于较好的水平。气管插管拔管后48小时再插管率我国为2.58%,低于美国2017年IMPACT数据库公布的10%的比例。
二是急诊专业。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全国47家医院的急诊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重点专科的建设,累计开展急诊专业的新技术新业务达到274项,申请专利168项。我国急诊患者自主呼吸循环恢复率平均为25.5%,与国际不同文献报道的10%-30%的水平,我们也处于较好的位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运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技术,为病人的救治发挥了重要的一个支撑作用。
三是心血管内科。今天王院长会作具体介绍,大家在浙二也看到了很多现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技术进步和带动医疗器械的创新。在“十二五”期间对全国54家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行重点建设,累计开展心血管内科新技术新业务553项,申请专利325项。而我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人均置入支架数为1.50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心脏搭桥术后患者规范使用降脂类药物的比例也达到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四是器官移植领域。器官移植是全球外科领域中的“皇冠”,也是一个医院综合学科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不是一个专业的强大,而是带动了相关学科群、相关专业的提升。
我们以全国的肝移植的数据为例,我国2017年全年完成肝脏移植手术4732例,其中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肝脏移植手术4138例,较2016年全年(3273例)同比增长26.43%,这是整体数量上的增长。
专科服务能力建设促进 中西部和城乡间均衡发展
中国太大了,省域之间、地区间、城乡间的差异比较大,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医疗服务能力上。而近年来我们通过专科能力建设,同时特别注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支持,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重大疾病诊疗水平。
专科服务能力建设促进 医疗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医学的发展已显现出“内科治疗外科化,外科治疗微创化”的趋势。近年来,以个体化、微创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使手术的适应症得到了扩展,也对患者快速的康复、健康功能的保留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微创技术已经覆盖几乎所有的外科领域和大部分内科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和引领国际先进水平。